一鸣惊人
司马迁〔两汉〕
齐威王之时喜隐,好为淫乐长夜之饮,沉湎不治,委政卿大夫。百官荒乱,诸侯并侵,国且危亡,在于旦暮,左右莫敢谏。淳于髡说之以隐曰:“国中有大鸟,止王之庭,三年不蜚又不鸣,王知此鸟何也?”王曰:“此鸟不飞则已,一飞冲天;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”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,赏一人,诛一人,奋兵而出。诸侯振惊,皆还齐侵地。威行三十六年。《史记》
译文及注释
译文
齐威王在位时喜欢隐语,爱恣意作乐整夜饮酒,沉溺其中,不理朝政,把国事托付给卿大夫。官吏们怠工腐化,引得诸侯国一起来犯,齐国即将危亡,就在朝夕之间了,齐威王左右没有一个敢谏诤的。淳于髡用隐语来劝说齐威王:“国内有一只大鸟,栖息在大王的宫庭里,三年不飞也不鸣叫,大王可知道这鸟是为什么?”威王说:“这鸟不飞则罢,一飞就直冲云天;不鸣叫则罢,一鸣叫就震惊世人。”于是上朝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,奖励了一人,诛杀了一人,重振军威出战。诸侯国一时震惊,都归还了侵占齐国的土地。从此齐国的声威盛行了三十六年。
注释
隐:隐语,不直接说出本意而借别的词语来暗示的话。
简析
此文以淳于髡劝谏齐威王的故事为引,展现了智慧劝谏的力量和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。齐威王沉溺于享乐,不理朝政,导致国家危亡。淳于髡运用隐语巧妙劝谏,使齐威王幡然醒悟。他随即整顿朝纲,赏罚分明、重振军威,使诸侯国震惊并归还侵占的土地,齐国声威大振,持续兴盛三十六年。这篇短文写齐威王在淳于髡的劝谏下,发愤图强,一鸣惊人;表面看,一鸣惊人似乎瞬间光彩照人、风光无限,而在这闪亮登场背后,却是齐国危亡的背景,浸透了奋斗的泪泉。
司马迁
司马迁(前145年或前135年~不可考),字子长,生于龙门(西汉夏阳、即今陕西省韩城市,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),西汉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。司马谈之子,任太史令,被后世尊称为史迁、太史公、历史之父。他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,是“二十四史”之首,被鲁迅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 72篇诗文 5959条名句
战国策·魏策三(节选)
刘向〔两汉〕
张仪为秦连横,说赵(武)王曰:“弊邑秦王使臣敢献书于大王御史。大王收率天下以摈秦,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。大王之威,行于天下山东。弊邑恐惧慑伏,缮甲厉兵,饰车骑,习驰射,力田积粟,守四封之内,愁居慑处,不敢动摇,唯大王有意督过之也。今秦以大王之力,西举巴蜀,并汉中,东收两周而西迁九鼎,守白马之津。秦虽辟远,然而心忿悁含怒之日久矣。今寡君有敝甲钝兵,军于渑池,愿渡河逾漳,据番吾,迎战邯郸之下。愿以甲子之日合战,以正殷纣之事。敬使臣先以闻于左右。”
“凡大王之所信以为从者,恃苏秦之计。荧惑诸侯,以是为非,以非为是。欲反覆齐国而不能,自令车裂于齐之市。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。今楚与秦为昆弟之国,而韩、魏称为东蕃之臣,齐献鱼盐之地,此断赵之右臂也。夫断右臂而求与人斗,失其党而孤居,求欲无危,岂可得哉?今秦发三将军,一军塞午道,告齐使兴师渡清河,军于邯郸之东;一军军于成皋,驱韩、魏而军于河外;一军军于渑池。约曰:‘四国为一以攻赵,破赵而四分其地。’是故不敢匿意隐情,先以闻于左右。臣窃为大王计,莫如与秦遇于渑池,面相见而身相结也。臣请案兵无攻,愿大王之定计。”
赵王曰:“先王之时,奉阳君相,专权擅势,蔽晦先王,独断官事。寡人宫居,属于师傅,不能与国谋。先王弃群臣,寡人年少,奉祠祭之日浅,私心固窃疑焉。以为一从不事秦,非国之长利也。乃且愿变心易虑,剖地谢前过以事秦。方将约车趋行,而适闻使者之明诏。”于是乃以车三百乘入朝渑池,割河间以事秦。
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
《说苑》〔两汉〕
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,六月不归,令左右曰:“敢有先言归者,致死不赦。”颜斶趋进谏曰:“君乐治海上,不乐治国,而六月不归,彼傥有治国者,君且安得乐此海也?”景公援戟将斫之,颜斶趋进,抚衣待之曰:“君奚不斫也?昔者桀杀关龙逄,纣杀比干,君之贤,非此二主也;臣之材,亦非此二子也。君奚不斫?以臣叁此二人者,不亦可乎?”景公说,遂归。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。
舜庙怀古
刘熊渠〔两汉〕
游湘有余怨,岂是圣人心。
竹路猿啼古,祠宫蔓草深。
素风传旧俗,异迹闭荒林。
巡狩去不返,烟云怨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