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高阳池送朱二

孟浩然 孟浩然〔唐代〕

当昔襄阳雄盛时,山公常醉习家池。
池边钓女日相随,妆成照影竟来窥。
澄波澹澹芙蓉发,绿岸参参杨柳垂。
一朝物变人亦非,四面荒凉人住稀。
意气豪华何处在,空余草露湿罗衣。
此地朝来饯行者,翻向此中牧征马。
征马分飞日渐斜,见此空为人所嗟。
殷勤为访桃源路,予亦归来松子家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当年襄阳雄盛时期,镇守襄阳的山间经常在习家池醉饮。
相随而来的钓女,来到池边,竞相窥视她们自己妆扮过的映在池中的倩影。
清波荡漾荷花盛开,依依垂柳映绿了水岸。澹澹:水波摇荡的样子。参参:草木茂盛;细长的样子。
往日的繁华已经消逝,人物也不似当年,四望习池已变得一派荒凉,人迹稀少。
往日意气风发豪华风流的一代人物都不见了,只有荒草露水沾湿着游人的衣服。
此处虽然萧条了,但是一大早就来此为送别饯行的,并在这里放牧将要远行的马匹。
一直到红日渐斜,远行人才上马而去,此情此景见之无不令人感叹此地的荒凉。
诚恳而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《高阳池送朱二》是一首七言古诗,为一篇送别诗。该诗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,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,与眼前的空寂冷落,形成鲜明的对照,怀古伤今,感伤襄阳不再有山简这样的人物,也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,非常耐人寻味。

创作背景

  孟浩然晚年看到习家池的荒凉,又联想到自己仕途无望,有感而发写下来这首诗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章培恒,安平秋,马樟根主编;邓安生,孙佩君译注·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[M]·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1.05

赏析

  《高阳池送朱二》开篇三句,描写了古时襄阳习家池的繁华;中间三句,又写出了眼下习家池的凄凉空寂;结尾借景抒情,表达了自己的归隐决绝之心。该诗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,将习家池往日的绮丽繁华,与眼前的空寂冷落,形成鲜明的对照,怀古伤今,感伤襄阳不再有山简这样的人物,也是孟浩然心中的理想和眼前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写意。该诗当作于孟浩然的晚年,诗中也可见孟浩然仕途彻底无望之后,真正归隐的决绝之心。该乡土气息浓重的田园诗告诉了读者如下信息:晋代的襄阳其雄盛和繁华是胜于盛唐之初的;另外就习家池而言其荒凉和破败,并不是近代的事情,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是这样荒凉了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刘永田著·文笔留芳[M]·北京:中国戏剧出版社,2015.03
2、 章培恒,安平秋,马樟根主编;邓安生,孙佩君译注·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孟浩然诗选译 修订版[M]·南京:凤凰出版社,2011.05
孟浩然

孟浩然

孟浩然(689年—740年),字浩然,号孟山人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阳)人,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,世称“孟襄阳”。因他未曾入仕,又称之为“孟山人”。孟浩然生于盛唐,早年有志用世,在仕途困顿、痛苦失望后,尚能自重,不媚俗世,修道归隐终身。曾隐居鹿门山。40岁时,游长安,应进士举不第。曾在太学赋诗,名动公卿,一座倾服,为之搁笔。开元二十五年(737)张九龄招致幕府,后隐居。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,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。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,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。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,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“王孟”,有《孟浩然集》三卷传世。 302篇诗文  340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咏怀古迹五首·其五

杜甫 杜甫〔唐代〕

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遗像肃清高。
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
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
运移汉祚终难复,志决身歼军务劳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巴山道中除夜书怀

崔涂 崔涂〔唐代〕

迢递三巴路,羁危万里身。
乱山残雪夜,孤烛异乡人。(异乡人 一作:异乡春)
渐与骨肉远,转于僮仆亲。
那堪正飘泊,明日岁华新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十五夜观灯

卢照邻 卢照邻〔唐代〕

锦里开芳宴,兰缸艳早年。
缛彩遥分地,繁光远缀天。
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
别有千金笑,来映九枝前。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