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日闲居
陶渊明〔魏晋〕
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。
世短意常多,斯人乐久生。
日月依辰至,举俗爱其名。
露凄暄风息,气澈天象明。
往燕无遗影,来雁有余声。
酒能祛百虑,菊解制颓龄。
如何蓬庐士,空视时运倾!
尘爵耻虚罍,寒华徒自荣。
敛襟独闲谣,缅焉起深情。
栖迟固多娱,淹留岂无成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我闲居无事,颇喜“重九”这个节名。秋菊满园,想喝酒但没有酒可喝,独自空对着秋菊丛,因写下此诗以寄托怀抱。
人生短促,忧思往往很多,可人们还是盼望成为寿星。
日月依着季节来到,民间都喜欢重阳这好听的节名。
露水出现了,暖风已经停息。空气澄澈,日月星辰分外光明。
飞去的燕子已不见踪影,飞来的大雁萦绕着余音。
只有酒能驱除种种忧虑,只有菊才懂得益寿延龄。
茅草屋里的清贫士,徒然看着时运的变更。
酒杯积灰,酒樽也感到羞耻;寒菊空自开放,也让人难以为情。
整整衣襟,独自个悠然歌咏,深思遐想勾起了一
赏析
重阳节自古有饮菊花酒的习俗,据说如此可以延年益寿,《西京杂记》云:“九月九日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令人长寿。”然而这一年的重九,在陶渊明的宅边,虽然有一丛丛颜色各异的菊花,然苦于无钱沽酒,只能空食菊花。古人视菊为一种高雅而有气节的花卉,因她开在众芳凋落的秋天,故屈原就有“夕餐秋菊之落英”的话,这里小序中所说的“九华”也就是指菊花,诗人有菊无酒,遂产生出无限感慨。
“世短意常多”四句,以议论领起,解释了重九之名,并提出感叹人生的主题。意谓人生在世,不过如白驹过隙,正由于其为极暂短的一瞬,故人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烦忧顾虑,也导致了人们企慕长寿永生的祈求。一年一度的重
简析
《九日闲居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此诗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赏菊无酒的境况,抒发了惆怅感伤之情。诗的开头写出自然给人间带来的温馨,接写重阳节的美好气候和物候;下面点出酒与菊,有菊而无酒,依然是以诗赋深情。全诗融写景、抒情、说理为一体,语言遒劲新巧,词简意丰,体现出陶诗自然流走的特点。
创作背景
据《宋书·陶潜传》载,陶渊明归隐后闲居家中,某年九月九日重阳节,宅边的菊花正开,然因家贫无酒,遂在菊花丛中坐了很久,正在惆怅感伤之际,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来了酒,陶渊明也不推辞,开怀畅饮,饮则醉,醉则归,不拘礼仪,颓然自放,表现了他不受拘束,纯任自然的天性。这首诗根据其小序中所说的情形来看,与此诗中所叙之事略同。考王宏为江州刺史始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(418)。此诗当作于晋恭帝元熙元年(419)或之后,时陶渊明已过五十五岁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吴小如 等·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·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92
2、
郭维森 包景诚.陶渊明集译注.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51-53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~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为顾彦先赠妇诗二首·其二
陆机〔魏晋〕
东南有思妇,长叹充幽闼。
借问叹何为?佳人眇天末。
游宦久不归,山川修且阔。
形影参商乖,音息旷不达。
离合非有常,譬彼弦与筈。
愿保金石志,慰妾长饥渴。
杂诗十二首·其五
陶渊明〔魏晋〕
忆我少壮时,无乐自欣豫。
猛志逸四海,骞翮思远翥。
荏苒岁月颓,此心稍已去。
值欢无复娱,每每多忧虑。
气力渐衰损,转觉日不如。
壑舟无须臾,引我不得住。
前涂当几许,未知止泊处。
古人惜寸阴,念此使人惧。
咏史八首·其五
左思〔魏晋〕
皓天舒白日,灵景耀神州。
列宅紫宫里,飞宇若云浮。
峨峨高门内,蔼蔼皆王侯。
自非攀龙客,何为欻来游。
被褐出阊阖,高步追许由。
振衣千仞冈,濯足万里流。